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科技创新>>创新进展
麋鹿中心在麋鹿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3-09-01 16:00

图1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空肠结扎环模型

图2a 毒素对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毒性

产气荚膜梭菌(又称魏氏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种厌氧、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能够引起人食物中毒,导致多种动物出现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引起动物急性死亡,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尽管我国麋鹿快速增长,但从麋鹿重引入至今,国内曾发生因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的出血性肠炎造成麋鹿死亡,严重影响了麋鹿种群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郭青云博士及其研究团队依托财政资金科普研发与“萌芽”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6194031),开展了鹿源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病学及致病机制研究。通过对不同时间北京域内鹿群(麋鹿、梅花鹿、黇鹿、白唇鹿、豚鹿、河麂、马鹿)以及其伴生动物携带产气荚膜梭菌情况调查,发现鹿群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携带情况冬季高于春季,以冬季麋鹿携带的产气荚膜梭菌最高;伴生鸟类产气荚膜梭菌的携带情况是春季高于冬季,以春季苍鹭产气荚膜梭菌携带最高。通过建立产气荚膜梭菌分型多重PCR,发现鹿群中产气荚膜梭菌以A型和C型为优势毒素型。同时,发现饲料中添加粪肠球菌能显著促进鹿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并促进肠道内有益菌。这些研究揭示了北京域内鹿群及其伴生动物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规律,也为产气荚膜梭菌的防控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科学依据。

此外,团队建立了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鹿空肠结扎环模型,该模型既能节省实验动物数量,又能真实反映产气荚膜梭菌与肠道黏膜的互作。基于该模型,通过转录组分析、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手段,研究证实产气荚膜梭菌能通过TLR6/MYD88/NF-kB调节破坏紧密连接,也能激活NLRP3炎性小体加剧炎症,还可通过氧化应激,加剧肠道黏膜上皮屏障损伤从而引起鹿肠毒血症。

目前,该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畜牧兽医学报》等期刊发表,并申请发明专利2项,将继续深入研究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机制及其防控措施,并研发麋鹿产气荚膜梭菌的快速检测技术,以期为鹿科动物产气荚膜梭菌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郭青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