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科技创新>>创新进展
没有硝烟的战场——北京自然博物馆《物种战争》科普系列丛书
发布时间:2018-03-16 15:00

编者按:谈起物种战争,人们既熟悉又陌生,当你出国通过海关时,备受关注的就是带没带生物和未层加工的食品,因为许多细菌、病毒、害虫就是通过它们带入并传播,铸成大祸。除了人为的传播,自然界还存在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一些让人看不起眼的草木、昆虫、动物,远渡重洋,在异乡集结繁衍,向当地的生态系统发动进攻,无异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生物界和人类带来危害。北京自然博物馆科研团队历经三年的研究,创作出版了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道德教育系列丛书《物种战争》,全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对加强公共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范意识和警觉性又很好的应用价值。本书获得2016年富联平台优秀科技成果奖。

日益加剧的外来物种入侵现象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生态问题。目前已有500种以上的外来物种“全面”入侵我国。因此,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是我国、我市重点难点问题之一,针对防控外来物种入侵进行公共生态道德教育十分必要。

北京市自然博物馆依托富联平台创新团队项目,由门类齐全的生物学科研人员组成团队,通过前期科研工作的成果,指导并开展科普工作,以创作高水平科普著作和大型陈列展览大纲等方式进行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公共生态道德教育,为我国、我市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严峻形势填补了一个空白,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以及潜在的很大的经济效益。三年来,创新团队成员分工合作、群策群力、爬山涉水、认真写作、积极讨论,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科学性。对于科普图书来说,科学性的重要自不待言。创新团队的成员都是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有比较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科研工作经历,但是,为了保证故事的科学性,大家并没有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背景,而是在各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查阅了大量的科学文献和图书资料,其中科学论文就达1万篇以上,相关图书50部以上。大家还主动出击,向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研究所等70多家单位从事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第一线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请教。

原创性。为了掌握科普创作所需的第一手科学资料,团队成员奔赴全国各地,对入侵我国的重要外来物种和相关的本地生物资源进行野外调查,了解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栖息地、行为、活动规律、食性、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的危害情况和目前采取的防控措施等。在野外工作中,大家爬高山、下海水,经历了烈日曝晒、蚊叮虫咬、突降暴雨、野草划伤、突现毒蛇、车辆遇险等等意想不到的困难,坚持在荒郊野地、闷热的蔬菜大棚等艰苦的环境,拍摄了数千幅与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相关的照片,采集了大量植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等方面的标本。

可读性。科普图书的一大难点就在于她的可读性,尤其是对于防控外来物种入侵这样一个科学性很强、知识面极宽的题材。丛书的每个分册的名称也颇具匠心,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这场战争的诸多特点,既有“地道战”“化学战”“时空战”“潜伏”“反客为主”“围追堵截”“逐鹿中原”,又有“双刃剑”“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将物种战争的诸多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

“科普就是讲科学的故事,科学地讲故事。”在内容上,这套丛书不同于一般图书的说教形式,创作人员并没有把科学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读者,而是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身边事说起,很自然地引出每个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事件,并以此为主线,条分缕析,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将这些外来物种的起源与分布、主要生物学特征、传播与扩散途径、对土著物种的威胁、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以及人类对其进行防控的策略和方法等科学知识娓娓道来。同时,还将公众应对外来物种入侵所应该具备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生态道德融入其中,使公众既能站在高处看待问题,又能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科学名词,则采用“知识点”的形式穿插在相关内容之中,使丛书的结构趣味性、可读性更强。

趣味性和艺术性。这套丛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图片非常丰富,其比重超过了全书的1/2,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创新团队成员实地拍摄的,堪称难能可贵。这些图片与行文关系密切,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相互映照,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符合当前“读图时代”的要求,具有极强的时代感。为了进一步增加趣味性和艺术性,书中还绘制了200幅有趣的插图,以幽默、灵活、美观的形式,穿插分布在内容之中,妙趣横生,让读者能够在轻松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道德教育。

社会性。《物种战争》(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公共生态道德教育系列丛书),共分为10个分册,每个分册20万字,每个分册以10种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事件为主线,介绍这些外来物种起源与分布、主要生物学特征、传播与扩散途径、对本地物种的威胁、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以及人类对其进行防控的策略和方法等科学知识,并特别强调公众应对外来物种入侵所应该具有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生态道德。

创新团队提出了公共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些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贯穿整套丛书,为公民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提出了一些可供参照的具体行动准则。例如:人类的日常起居等都会涉及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不能随便放生;不能对失宠的动植物随意抛弃;旅行者,特别是境外旅行者,不能携带外来物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环境友好型”公民,保护好身边的生态环境就是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最好措施,等等。

《物种战争》(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公共生态道德教育系列丛书)出版以后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的好评,很多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看完之后,对团队出色的工作表示祝贺,也愿意帮助向社会各个领域做广泛的宣传和推介。更有一些关心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公共生态道德教育和热爱科普事业的读者,在“蝌蚪五线谱”“科技日报”“中国环境报”“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等重要的报纸和网站等媒体上发表了《书评》。

通力合作,续写辉煌

自然博物馆的科研工作不同于其他研究所,在一个专业方向上有很强的实力和充足的人员,而是专业比较分散,如鸟、兽、虫、鱼、植物、地衣等,每个领域的专业人员仅1-2人。于是,我们以创新团队项目的开展为契机,将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组合在一起,采取了多项有效的措施,实现形成高水平团队的目标。我们首先打破了专业的局限性,让每个人在500多个外来入侵物种中,不以自己原有的专业为限制,自由选取11个物种作为自己进行科普创作的内容,而且通过一个小游戏,即按选中的先后顺序来确定个人负责的物种,然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修改、调换等。由于这个方法突破了个人原来专业的限制,而且在每个物种的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其他专业的问题,因此大家的业务交流日渐频繁,探讨问题的风气逐渐形成,再通过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交流座谈会,使大家的创作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在团队成员中,每个人的专业背景、写作能力、擅长的技能等,都有所不同,如何组织在一起,同步进行高水平的科普图书创作,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此,没有采用首席专家做丛书主编这种通常的做法,而是将丛书的10个分册分别由不同的团队成员领衔,每个分册又包含所有团队成员的作品,这个小游戏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对创作这套丛书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也增加了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终于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了丛书出版任务,做到了科学性、应用性、趣味性、艺术性、通俗性、时代感兼而有之、浑然一体。

同时,创新团队有很多成员在职务、职称方面都有所提高,有1人晋升为科研部副主任,3人从副研究员晋升为研究员,还有1人从助理研究员晋升为副研究员。此外,有1人被选为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常务理事,1人被选为中国昆虫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1人被选为北京昆虫学会理事。

创新团队完成了“外来物种入侵就在你的身边”大型陈列展览大纲的撰写,发表了3篇关于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期刊论文。取得了与本项目相关的重大竞争性项目:“科技部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子课题:国境截获标本数字平台科普教育基地I期、II期”两个项目。创新团队完成了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等2项科普图书专项领域公认的重要成果奖的申报,提交了关于“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道德教育”的民主党派调研报告和全国政协提案。

此外,创新团队也在不断地开拓进取,将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公共生态道德教育进行更大范围的扩展,不仅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网站开辟专栏,还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一些重要的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推介,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创新团队取得大量相关内容的独立知识产权资料:包括采集生物标本300多件,拍摄图片数千幅,绘制200幅漫画式插图等。团队成员在积极努力完成创新团队项目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的科研、科普工作,另外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科普项目12项,发表科学论文22篇(其中SCI论文8篇),创作或参与创作出版专著、科普图书6部。